方便快捷订购本站上的所有书刊。
精选优秀少儿书刊!
您的位置: 首页 > 教育园地 >
中国家长何时告别替代成长?
来源于:光明日报 作者: 上传时间:2014-07-25 点击数:19604

对话人物: 

  萧斌臣 教育与人力资本研究所 研究员 

  张旭玲 “家长教育与人才成长”课题组专家 

  刘丽萍 注册心理测量师 

  陈德旺 家庭教育研究者 

  练玉春 本报记者 

  啃老族是父母在“爱”的旗号下一点点培养出来的 

  记者:“家长教育”与“家庭教育”显然不是一个概念,我们的家长需要什么样的教育? 

  萧斌臣:家长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概念不同。家长教育,意味着中国的家长需要学习。家长教育和家庭教育、孩子成长之间的关系,是一个大问题。 

  现在的家长对于教育的理解过偏,过多干涉孩子的教育,也就是所说的“替代成长”、“包办教育”,孩子本应该有的全面成长被家长代替了。 

  “替代成长”、“包办教育”,既是当下人才选拔制度催生的一种必然社会现象,也是一种家长曾经接受的教育的传承,因此很多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,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不对的。告别替代成长,首先要改变的是家长。 

  记者:家长包办孩子教育的情况,有愈演愈烈之势。 

  萧斌臣:改革开放后,出现了一部分全职太太,她们回归家庭事务,完全以孩子的教育、成长为中心。但是,这些家长又因为爱孩子,包办了孩子所有的事情,结果是孩子成长每个阶段的独立习惯被剥夺。因为家长觉得成绩比一切都重要,孩子只管学习,其余一切都由家长代替,帮忙解决。 

  即使是考入重点大学的学生都不一定能够适应独自生活。为人处事的能力、人际交往的能力,都有欠缺,个人往往不能很好适应社会交往。结果往往依赖父母,形成“啃老族”,而这是父母在“爱”的旗号下一点点培养出来的。 

  我认为,家长对孩子的教育,至少要让孩子能够在社会上安身立命。一个“啃老族”必然会影响一个家庭,对家庭来讲,是悲剧。此外,还会造成社会的负担,这就是个大问题了。家长要看到,小问题能铸成大错。 

    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 

  记者:那么,家长该怎么办呢? 

  张旭玲:现在的家长过于重视考试,容易让自己的孩子缺失成长目标--从小到大都为了考上好的小学、中学、大学,但是上了大学后却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。 

  我们现在的很多大学生,生活能力不足,还缺乏责任心。对自己都没责任心,更何况对社会?虽然已经是大学生,却不知道自己该干嘛! 

  教育的目标不是高考,我们要引导家长、孩子在学习之外培养社会竞争力;要教导家长、引导孩子向上、向善!成绩并不能培养出生存能力、自信心、责任心,学习能力是生存的基本能力。自食其力、向上、向善,这是我接触的家庭教育中普遍忽视的问题,很多家长也深有感触,不知道教育的目标。 

  那么,家长应该怎么做?应该点燃孩子的生活热情,做孩子们的生活榜样。父母给孩子的财富不是金钱,而是内在的强大的驱动力,永不言败、不怕挫折、积极向上的面对生活的精神。 

  刘丽萍: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。我在从事一些中小学生行为矫正工作的过程中,遇到这样一个例子:孩子患有暴食症。从安徽到北京一路求医问药,结果症结还在家长身上--给孩子的学习压力过大,从小到大都要求孩子考100分、进前10名。结果,孩子拼命努力也达不到目标,身体变差了,只好辍学。现在,生活上也由妈妈替代张罗一切。 

  这类问题的出现就在于家长和孩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,家长总是抬高自己的位置,一切都高高在上地要求孩子对自己必须言听计从。这在孩子小的时候还有可能,当孩子进入青春期,家长还站在权威的位置上,不把自己“放”下来,就肯定要出问题,而且问题往往出现在孩子身上,反而得不偿失,后悔晚矣。 

    对别人有利的方式方法,对自己孩子未必就好 

  记者:的确,高考一直都是孩子最主要的压力来源。考试制度难以改变,家长在考分与成长之间如何平衡? 

  张旭玲:第一,根据孩子的特点,把孩子最好的能力发挥出来即可。第二,注重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。保持住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,有助于塑造长期竞争力,而不是一时的成败。要让孩子扬长避短,而不是总搞短板教育。孩子某一方面缺失不一定能很快补上,更需要注意扬长! 

  记者:应该说,家长们很有些身不由己,对各类培训班抱着既爱又恨的心理,很无助。 

  萧斌臣:中国的很多家长并不了解孩子的多元智能布局。只有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与考试有直接关系,但如果孩子在其他方面有优势,强迫他一定要考试得高分不现实。每个孩子必然有自己的闪光点,家长要善于发掘这些闪光点。 

  成功的人就是成功在充分地发挥了自己擅长的那个部分。不管给孩子报什么培训班,都要先认识孩子的专长,而不是像做游戏一样来猜测,猜中的概率是很小的。 

  陈德旺:我给自己的孩子定的目标就是考上本科,没有更具体的要求了。这是根据他的智力情况确定的,并让孩子有更多时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,关注社会、关注公益事业。这些活动和能力,能让他今后在大学里更受欢迎。 

  家长需要有发现的眼光和包容的胸怀,为孩子种下兴趣的种子,点燃孩子的梦想,并保护孩子的梦想,这像保护孩子的生命一样重要。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,要善于发现,而且不要照搬所谓“成功经验”,对别人有利的方式方法,对自己孩子未必就好。